第50章 初窥委部机关生态_重生之官路青云
笔趣阁 > 重生之官路青云 > 第50章 初窥委部机关生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0章 初窥委部机关生态

  选调生考试早已经成为过去,不知不觉间,薛明进入试用期工作也已经半月有余。

  薛明凭借着自己沉甸甸的个人履历与荣誉,以及之前经改革委人事司安排的挂职地方时,建立人事跟踪档案的工作成绩加持,提前获得了单位编办定级的副处级别。

  其实薛明这种区别对待的情况,过去也并非没有先例。优秀超群之人常有,更何况身处帝都,至少高校人才的密集度来讲,恐怕全国都无出其右。

  所以考虑到中央选调生考试的规格之高,领导们制定人事选拔工作的规则时,已经为此种特例留出了政策空间。

  薛明刚刚进入单位工作时,确实经历了一段特殊的被审视期,虽然大部分的审视都披着赞赏与鼓励的外衣。

  如今半月有余,这种特殊的审视关注也逐渐消散了。在朝夕相处的工作和生活中,大家不断切换着或公或私的角色,互相已有一定的熟悉度,对各种情况就会慢慢变得习以为常。

  按组织条例,司局级干部不应配备专职秘书。

  所以对于薛明进来后的安排,李司长就没想过让他入此道历练。

  不过没想过并不意味着不想。孙猴子与佛祖斗法的故事,脍炙人口。孙猴子只能在其手心蹦跶这事,想想心里就会觉得暗爽。

  只是李司长身在委部机关,他也有自知之明,无法自比于佛祖。而且裙带关系之风也不可长,李司长素质也是极高,明白还是做唐僧更合适。

  薛明最终进入了一个业务处室,主管产业规划和项目审批。这与他之前挂职到甘州省白京市改革委的产业规划处,任职副处长时的工作表现,有很大的关系。

  此时还未实行后世的职级套转政策。科员、科长、处长之间的层级界限明确。

  薛明跨越台阶,戴上了副处级的帽子。虽然在处室领导中排序最末,但依然是混上了领导的排面。

  而不会像后世一样,只给个四级调研员的虚名,而实则仍是一线大头兵的所谓业务骨干。

  这段时间摸索着委部机关的工作生态。薛明以其亲身经历,印证着他重生前身为冷衙门的刀笔小吏时,听到的对委部机关风光的各种说法。

  这些说法大多并不可靠,其价值往往只在于为夸口谈论之人提供,如说书人进入故事高潮时而获得的精神满足感。

  想象中的委部机关高入云端,网罗天下英才,堪称藏龙卧虎,千帆并进,百舸争流,一言出而定天下兴。

  那时人人向往着委部机关而不得,所以只能搜集和传播一些或如传奇、或如戏文的饭后谈资。

  而薛明如今真正身处其中,躬身入局,所得之体会才是最真实的。

  这委部机关也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、有情有感的普通人组成,并非那般不食人间烟火。

  虽然不同人的起点不同,按阶级理论的视角,会被划归不同阶级。

  但作为靠近中枢的高层公职机关,其制度建设的根基性原则就应当是兼容并济、广纳万言,而不能渐渐形成只有一种阶级代表的局面。

  这一点底线不可松动,高层对此敏感度极高。

  因此可以说帝都其实不是本地人和资本掮客的帝都,他们可以畅享城市化带来的经济红利,但声音和权利还是会赋予这些饱经公务锻炼的一颗颗聪明头脑,汇聚成的智力型组织。

 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,既然有阶层的区分,就会自然形成各自的圈子。

  每当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时,这些入职的新人,在老官油子长期练就的识人锐眼下,在各归各自的圈子之前,就会被他们在心里默默地提前贴上标签。

  薛明就经历过几次,来自所谓机关老大哥老大姐的这种试探。

  话题的借口,如同以下情形,不一而足。

  “哎呀,小张,办公系统的权限还没开通吧,其实开通了,系统上也查不到多少信息。比如你们的试用期从什么时间算起,工资怎么结算,要想知道就得勤问。不同年份不一样,我可听说有的时候,第一个月,甚至头三个月,都可能算是提前过来帮忙,不算试用期,也不结算工资的。”

  看到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后,有些小年轻就会发声询问,他就会再次解答,

  “哦哦,你说要找哪个部门问是吧。哎呀,这里的门道也多,你看出门右转组织部,他们管得多,可以去问问。”

  就这样一番钓鱼之后,各类标签就被分发了出去。

  哪些是寒门学子,经济条件不佳。

  哪些是眼界不足,不明部门职能。

  哪些是情商不够,易被煽动上头。

  对于其他那些不为所动者,跟进一步的试探,会继续摸索你的痛点。

  “小王,这个材料怎么写的,我知道时间太紧,任务又重,但质量太差,你看还有错别字。别说领导见了心里会怎么想,万一领导也没注意到,就往各地方下发下去了,这不是误国误民吗?”

  其实那篇文章可能除了赶工慌乱导致的错别字以外,数据详实,结论清晰,也符合领导意见。但有些人就开始慌了,赶紧求助求指点。

  老大哥老大姐们就会继续灌输材料的重要性,材料工作最锻炼人,也最容易出彩的话语。

  转而给这些人也标注上了心机boy,材料汪的标签。

  其他的一些人通过了层层试探,仿佛无欲则刚。要想识别出来,就需要时间的积累,和对他们行为做事的细节判断了。

  大家做事都会有一些内在的、自发性的目的。在此过程中,因目的的不同,人们就在此出现了分化。

  你会发现一些人,热衷拉关系,但并不太在意自己的成长与升迁。

  这些人经济条件往往较好,平时并不显山露水,工作也不愿意冒尖露脸。但每年总有一两个时间点,他们会活跃起来,出入高级饭店,迎来送往,手段圆融。

  这些人很可能就是商人家庭培养出来的智力型代表,长期的家庭熏陶下,情商也足。作为近水楼台的关系纽带,最大的诉求还是落在潜在的商业利益之上,而不是从政志愿驱动。

  最后剩下一些其他人,经过了所有试探,他们会被有心人长期关注。

  这些有心人之中也不乏竞争者,互相之间就会有着新的交手过招,产生新的故事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ueal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sueal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